晋察冀根据地是抗战时期,我党建立最早的根据地。
全面抗战爆发后,改编后的八路军东渡黄河,开入山西。115师进入山西、河北交界的五台山地区,在取得平型关大捷后,115师师部离开五台山,留下115师副师长聂荣臻就地建立根据地,开展游击战,并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——晋察冀抗日根据地。
发展到1948年5月,晋察冀军区和晋冀鲁豫军区合并成华北军区。此时的华北军区下辖3个兵团,即华北第一兵团(后称解放军18兵团,徐向前为司令员兼政委),华北第二兵团(后称解放军19兵团,领导班子为杨罗耿),华北第三兵团(后称20兵团,司令员和政委分别是杨成武、李井泉,政委后改为李天焕)。
徐向前领导的华北一兵团,原本是晋冀鲁豫军区的部队,是刘邓大军南下大别山后,徐向前在晋冀鲁豫后方一手搭建起来的,原先并不属于晋察冀。而且,这支部队虽然隶属华北军区,但实际并不归华北军区管,他们主要在山西作战,未曾外调。《徐向前回忆录》有记载,晋中战役前,“华北方面要求我们协助打傅作义……,党中央和毛主席均未批准。”也就是说,到1948年时,晋察冀实际只有2个兵团。
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?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。
一、底子薄弱,先天不足
1937年10月,115师“分家”之后,主力部队并没有留在晋察冀,而是跟着115师师部走了。
当时“分家”的工作很简单,据聂荣臻回忆:“这一工作是由罗荣桓同志负责的。我对他说,你来分好,你公平……哪些人走,那些人留下,你有决定权,我不争一个人。罗荣桓同志对我非常支持,他亲自挑选了一些人,留下的同志虽然人数不多,但很得力。”
当时聂荣臻连个参谋长都没有,就跑到八路军总部找左权,左权把时任总部作战处处长、总部副官长的唐延杰介绍给了他,唐延杰于是成为晋察冀军区参谋长,后来成为开国中将。
当时晋察冀的主力部队只有杨成武的一个独立团、一个骑兵营,另有两个连及一批军政干部,约二千多人。
聂荣臻形容当时的尴尬情景:“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地区开展工作,这点力量是很单薄的,特别缺乏干部。刚分家的时候,机关的同志开玩笑说,要问司令部的人有多少,一盆菜就够吃了,一条炕就够睡了。”
之后不久,原东北军53军691团团长吕正操宣布加入八路军,随即被任命为冀中军区司令员。冀中根据地后来成为晋察冀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,吕正操也因此获得了开国上将军衔。
二、地处心脏,重兵包围
1937年11月8日,太原失守,这给尚在襁褓之中的晋察冀根据地带了很大的困难。当时的情况是:“在这个广大的地区中简直找不到行政负责人,社会秩序极端混乱,散兵流匪趁机作恶,汉奸到处欺骗造谣,人民情绪惶恐不安。”不少人陷入了相当严重的悲观绝望情绪,许多县城一片死气沉沉的荒凉景象。
聂荣臻带着不到三千人的队伍,筚路蓝缕,艰难创业。
从地理位置上看,晋察冀位于四条铁路干线之间,可以直接威胁北平、天津、保定、石家庄、太原、张家口等战略要地。但这也意味着晋察冀将会成为敌人的眼中钉、肉中刺,受到来自北平、天津、保定、石家庄、太原、张家口多个方向的攻击。
敌人绝对不会允许任何势力威胁到它的心脏地带——北平。正因如此,晋察冀在派宋时轮、邓华纵队开辟冀东根据地时,遭遇了一系列的严重困难、挫折和反复。冀东,顾名思义就是河北的东部,在地图上看,它位于北平以东而非以西。平西(北平西部)和平北(北平北部)两个地区的也长年发展受限。因为北平是敌人的防守的绝对重点。
由于上述关系,晋察冀发展冀西和冀中比较容易,冀东、平西、平北非常困难。经过长期不懈的工作,晋察冀才把冀西、冀中、冀东、平西、平北这几块根据地建立起来,连成一片。
1941年到1942年,日伪军队对晋察冀发动“铁壁合围大扫荡”、“五一大扫荡”和大规模“肃正作战”。晋察冀边区的生产条件落后,又有日伪威胁,发展之难可以想象。聂荣臻晚年对晋察冀1942年所面临的艰苦局面影响深刻,称之为“前所未有的苦难时期”。
到1945年10月,晋察冀军区部队被整编为9个纵队26个旅及1个教导师,约20万人,另有5个军区地方部队10.4万人。这是非常难得的成绩。此时抗战已经胜利,晋察冀被重兵包围的情况并没有好转,孙连仲的第11战区,傅作义的第12战区,阎锡山的第二战区和杜聿明的东北部队加起来一共是40多万,兵力接近晋察冀的2倍。
三、支援东北,高风亮节
电影《大决战·平津战役》中,刘亚楼有这样一句台词:“聂总,晋察冀前前后后划归东北的部队有多少,要仔细算才算得清哦。”这句话并非虚言。
《聂荣臻回忆录》第17章专门有一节《支援东北》,讲的就是晋察冀无私支援东北的情况。据聂荣臻回忆,东野政委罗荣桓曾当众说过:“支援东北,华北出了很大的力。没有华北的支援,东北要取得这样大的胜利是不可能的。”
据聂荣臻回忆,晋察冀前后3次大规模支援东北。
第一次是在45年8月,当时晋察冀抽调了8个团加1一个营和一支朝鲜义勇军,总共1.3万人,在李运昌的率领下开赴东北。除此之外,还有2000多名地方干部,包括4名富有经验的地委书记。
第二次是在1946年10月,当时晋察冀军区向中央建议,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战争,可以把晋察冀下辖的冀热察、冀热辽两个军区华北东北。程子华和李运昌就是这个时候被划入东北的。
第三次是在1947年,当时东北正在准备夏季攻势,晋察冀为了支援他们,在冀东组建了詹才芳纵队开赴东北,后来又干脆把整个富裕的冀东地区划给了东北。
除此之外,还有一些零零散散的支援,比如冀中军区曾派出3个团前往东北,还有14个军分区的地方武装等等。
以上划归东北的部队,总共有3个纵队、6个独立旅,总兵力有十几万人,加起来是完全够另外组建一个兵团了。
出身晋察冀的郑维山将军,晚年在回忆录中也提到过这件事,他说得更全面全面一些,不仅说了晋察冀大规模支援东北,还说支援其它兄弟部队的事情。
比如:1940年2月,程子华支援晋冀鲁豫讨伐石友三,把2个团留在了晋冀鲁豫;1943年3月,为了粉碎蒋介石发起的第三次反共高潮,晋察冀派了6个团支援晋绥、6个团加1个炮兵营支援陕甘宁……前后总共调出20多个团。
郑维山认为,调走这些部队,并非晋察冀的损失,而是晋察冀的贡献。
盈配网,杠杆股票配资,炒股怎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