粟裕1907年8月10日生在湖南会同县,侗族出身,打小就投身革命。1927年南昌起义,他跟着队伍上了井冈山,后来打了五次反“围剿”。抗日战争时,他带着新四军干了韦岗伏击战、黄桥战役,打得鬼子头疼。解放战争那会儿,他是华东野战军的头号指挥官,苏中战役、孟良崮战役、淮海战役,哪场不是硬仗?新中国成立后,1955年他被封为开国大将,十个大将里排第一,名副其实的军事奇才。
粟裕这人,不光打仗厉害,性格也低调。解放战争后期,他好几次主动让贤,说自己身体不行,推荐别人当大官。这种作风在当时可不多见,毛主席都夸他“对中国革命有大功”。可惜后来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上,他受了冤屈,被批得挺惨,直到去世都没彻底平反。
展开剩余80%再来说张震。1914年10月5日生在湖南平江县,1926年就参加革命,1930年入了党,加入红军。小伙子挺能干,扛过了长征,抗日战争时在新四军当参谋长。解放战争中,他跟着粟裕干,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、华东野战军参谋长,渡江战役、上海战役都有他一份功劳。1955年他拿了中将军衔,后来1988年还晋了上将,算是军界的老资格。
张震这人打仗有脑子,做人实在。他在战场上跟着粟裕学了不少东西,对老首长那是打心眼儿里敬重。后来他干到中央军委副主席,退休了还在为军队建设操心,是个实打实的忠诚战士。
1952年4月,张震被调到北京当总参谋部作战部长。这时候新中国刚成立没几年,外面抗美援朝打得正热闹,国内还得抓紧建军队。总参谋部是管全军的大脑,作战部更是核心,负责制定作战计划、指挥打仗。张震这岗位不轻松,压力山大。
那几年,东南沿海也不太平,国民党残余势力老想着反攻大陆。张震之前一直在那儿搞海防,考察完才回北京接新任务。当时粟裕是副总参谋长,管着总参的日常工作。他亲自去接张震,不光是情谊深,还因为作战部长这位置太重要,得好好带带新人。
1952年4月的一个晚上,张震坐火车到北京站。下了车一看,站台上站着粟裕。这可把他吓一跳,毕竟粟裕是大将,又是老领导,亲自来接站太出乎意料了。张震赶紧过去打招呼,嘴里冒出一句:“首长,这是折煞我啊!”意思是您这么大人物来接我,太抬举我了,受不起。
粟裕乐呵呵地回了一句,说作战部长管全军打仗的事儿,得多重视。俩人聊着就上了车,粟裕还问了问张震在东南沿海的情况,交代了总参的工作要点。张震听着,心里暖乎乎的,对新岗位也多了几分信心。
这事儿后来传开了,大家都觉得挺感人。粟裕那时候身体已经不太好,还坚持去接站,张震又是真心谦逊,俩人的情谊在这小细节里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张震和粟裕的交情,得从解放战争说起。那时候张震在华东野战军当参谋长,直接归粟裕管。俩人一起指挥了好多硬仗,像渡江战役、上海战役,都是大手笔。粟裕是大脑,张震是执行,配合得那叫一个默契。张震特别佩服粟裕的军事眼光,觉得跟着他干心里有底。
粟裕对张震也挺器重。当初张震能当上华东野战军参谋长,就是粟裕推荐的。粟裕常说张震脑子活,执行力强,是个好参谋。战场上俩人经常一块儿商量战略,张震的建议粟裕也乐意听,信任得不得了。
后来特殊年代,张震也遇到过麻烦,差点儿出大事。那时候粟裕听说了,赶紧给南京军区的许世友打电话,请他帮忙护着点儿。许世友二话不说,采取措施保住了张震。这事儿张震一直记在心里,对粟裕的感激又深了一层。
张震当上作战部长后,很快就上手了。他有战场经验,又有粟裕指点,干得挺顺。抗美援朝后期,他还带队去朝鲜,负责指挥作战任务,表现不俗。回国后,他进了南京军事学院深造,后来当了副院长、院长,培养了一大批军事人才。
那几年,粟裕和张震在总参没少搭档。俩人一块儿推动军队现代化建设,研究作战方案,忙得不亦乐乎。粟裕身体不好,张震就多分担点儿,尽量让他少操心。俩人的配合,让总参的工作效率高了不少。
粟裕1958年受了冤屈,张震心里一直不舒服。到了晚年,他跟刘华清一块儿写了《追忆粟裕同志》,1994年发表,总算帮老首长彻底平了反。这事儿干得漂亮,也看出张震对粟裕的情谊有多深。
粟裕这人,打仗是真牛,战略眼光没得说。苏中七战七捷、淮海战役,哪场不是经典?他还特低调,功劳大了也不争,毛主席都说他功高盖世。可惜晚年受了委屈,不然地位还能更高。军史专家都觉得,他是中国军事史上少有的天才。
张震呢,一辈子踏实干活,从战场到机关,再到军校,没闲着。他军事才能不比谁差,做人又正直,战友们都服他。晚年当中央军委副主席,推了不少军队改革,死之前还惦记着国防建设,真是个老黄牛。
张震上任那天,粟裕去接站,张震说了句“首长,这是折煞我啊”,这不光是俩人情谊的体现,还有更深的意义。那会儿新中国刚起步,军队里需要团结,需要传承。粟裕接站,是老一辈对新骨干的信任;张震谦逊,是对老领导的尊重。俩人用行动告诉大家,革命不是靠个人英雄,是靠集体力量。
发布于:吉林省盈配网,杠杆股票配资,炒股怎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